《辽宁省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 发布日期:2018-03-06
- 浏览次数:327
一、医教协同和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我省设有医学类别的高等院校共7所,设有卫生专业的高职、中职院校20余所,医学教育资源较为丰富。全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约为35万,平均每千人口医生和护士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八、第九位次。但是,距离建设健康辽宁、实现全民健康的任务目标,我省医学人才队伍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高层次医学人才不够充分,农村等基层地区医护人员力量薄弱,全科、精神科、儿科等专业人才以及养老、护理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紧缺等。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培养周期较长,培养成本也较高。国内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医学人才的成长需要遵循客观的规律。目前我省乃至全国都存在着培养标准不统一、培养水平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从专科层次到本科5、6、7、8年制不等,难以为群众提供稳定、均质化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培养规模和需求脱节,在数量和结构上都缺乏宏观调控,影响医学生就业,导致盲目提升学历层次,出现“考研热”、“考博热”等问题,给社会和政府带来沉重负担。
按照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省卫生计生委牵头起草了我省医学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医学人才培养和供给质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推进健康辽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我省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总体目标为:到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完善,符合辽宁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满足健康辽宁建设需要。
具体可以分解为两个阶段目标:
一是从2018年起,全面建立以“5+3”为主体、以“3+2”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其中“5+3”指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2”指3年临床医学专科订单定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后服务基层。目前,这项工作已在深入实施。
二是到2020年,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得到完善,全科、儿科、精神科、妇产科等专业人才紧缺局面基本缓解,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技、健康养老等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建立,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对卫生事业与健康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三、我省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要以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为指引,从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医学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全面推动我省医学人才队伍发展建设。针对我省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共列出10项重点工作任务:
1.提高生源质量,提升医学专业学历教育层次。在2020年前逐步实现临床医学专业一本招生,逐步取消中职中专学历层次招生,严格控制高职(大专)层次招生。
2.深化本科院校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培养。规范临床实习管理,提高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提高我省医学院校医学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3.深化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兼顾专业硕士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类研究生培养,并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定位完善培养模式。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做好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序衔接,加强其临床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4.强化教学能力建设和投入。加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把附属医院教学建设纳入高校发展整体规划,实现医疗、教学和科研一体化协调发展。
5.推进医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与认证工作。从2020年起,将质量监测评估结果来作为学校招生资格的重要依据。
6.建立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培养任务,落实带教责任,提高带教意识和培训质量。在招收住院医师方面,要扩大全科、儿科、精神科、妇产科等紧缺专业培训规模,逐步扩大面向社会和基层地区招收学员的比例,探索建立培训招收计划与临床岗位需求紧密衔接的匹配机制。
7.健全继续医学教育制度。要将继续医学教育实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全覆盖,并贯穿职业终身。将以基层为重点,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不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质量。
8.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校企融合,共建教学基地和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9.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特岗计划、订单定向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力争实现2020年底每万名人口3名全科医生的规划目标。鼓励高校建立全科医学院系,在本科阶段培养侧重全科医学方向的临床医学生,推动我省全科医学专业招生、就业一体化培养试点工作。
10.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医养结合等人才培养。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推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培养一批中西医贯通的医生。
四、实施改革的保障措施
本方案提出建立5项保障机制,分别为:
1、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机制,将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建立由教育、卫生计生、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办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省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强化教育、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间统筹协调机制。
2、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统筹卫生与健康事业各类医学人才需求,省级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定期制定和发布有关行业人才需求规划,教育行政部门及医学院校要根据人才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及结构,促进医学人才供给与需求有效衔接。
3、投入和保障机制。落实省、市级政府投入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调动社会、医疗卫生机构、个人出资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医学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改革探索以培养质量、绩效评价为导向的经费拨款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和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合理体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劳务价值,加快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医疗卫生行业,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职称晋升办法,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专业人才以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可由医院采取考察的方式予以公开招聘。
5、追踪监测机制,制定实施计划,对执行进度和效果委托第三方进行监测评估。实施常态化、经常化的督导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问责。